走过春的高贵,夏的葳蕤探花 眼镜妹,秋的丰硕,冬,沿着时光的头绪,穿过季节的帘幕,着沉寂素衣,飘关连词至。
碧空云尽,素秋无迹,雪破寒英,月横疏影。
翻阅季节的章节,一滑画意盎然,一滑诗韵预备。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千年唐诗,最好意思在冬日,读一句就醉了。
01
柳汀斜对野东谈主窗,战败衰条傍晓江。
恰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对双。
——陆龟蒙《冬柳》
诗东谈主闲居原野,四周苍山环绕,活水潺潺。
透过窗户,不错明晰地看到岸边成行的柳树
时值冬日,柳条褪去了夏令的青葱与愉快,只余枯枝残叶,照耀着水光潋滟的江面。
忽然,从迢遥吹来一阵寒风,呼啸而过,吹断了本就脆弱的柳枝。
残梗断枝落入水中,惊醒了栖息在岸边的鸥鹭。
一只只,一对双,扑棱着翅膀,飞向天外。
陆龟蒙是晚唐诗东谈主,成立于没落世家,早年曾经进入科举磨真金不怕火,落榜后,遂绝宦途之心,隐居山野。
其诗以庸碌著称,语出自然,韵味无尽,《冬柳》即是其中的代表。
在这首诗中,诗东谈主的眼睛宛如录像机,捕捉到了一幕幕寒冷又不失活力的冬日图景。
自然写的是冬柳,但最值得玩味的却是鸥鹭这个意想。
山寒水瘦,柳枯叶残,本是极其萧疏千里寂的风物,然则有了鸥鹭,便多了几分灵动。
同期,也使得冬日的江景更具档次感,宛如一幅自然丹青。
02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东谈主,红旗直上天山雪。
——陈羽《从军行》
边域之地,冬日苦寒,寒风凛凛,掠过山川,将厚厚的冻泥生生扯破。
梧桐的叶子,早已枯黄,摇荡殆尽,只余嶙峋的枝干,在寒风的侵袭中,枯撅断裂。
已而,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宛如天籁之音,穿破了风雪的嘈杂。
循声望去,却只见茫茫风雪,不见吹笛之东谈主,
缓缓地,笛声越来越近,抬眼望去,只见被白雪笼罩的山岳上,一面红旗随风飞动。
陈羽是中唐诗东谈主,汗青中对于他的记录比拟少,只知他与诗僧灵一交游密切,多有诗歌酬唱。
这首《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以好像凝练的话语,描述了一幅冬日风雪行军图。
前两句,极写冬日边域环境之严酷,恶劣,以此反衬边域将士之果敢丧胆。
后两句,先以笛声,营造了一种好意思妙的氛围,此后再推出红旗飞动的画面。
色调显著,动静同一,极具档次感和动态感,突显了戍边队列不畏艰辛的粗野气概,以及奋斗朝上的行军风貌,令东谈主讴歌不已。
03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东谈主扫,又得书窗整夜明。
——戎昱《霁雪》
傍晚技术,凛凛的北风,卷走了天外中的临了一抹寒云。
逐步地,雪停了,天外转晴。
江面上的烟雾,缓缓散去,仿佛是被雪花清洗干净了相同。
岸边的柳条,也好似卸下了重担,在晚风的吹拂下,轻微地摇曳着。
唯有那屋檐前,还剩几许积雪,无东谈主清扫。
这么也好,到了夜里,雪月交辉,正稳当在窗前念书习字。
戎昱生于盛唐,立名于中唐。
其诗题材日常,最为后东谈主所称谈的是怀古咏史诗和山水田园诗。
萝莉 幻塔这首《霁雪》描写的是雪后初晴的画面,从室外写到室内,清丽自然,宁静幽雅。
尤其是后两句,全无雪霁后的空泛荒僻,反而展现出一种舒畅、高尚的生涯作风。
以雪为伴,与月为侣,多么讲究,多么猖厥,令东谈主全神关注。
-END-探花 眼镜妹